从广告到加密支付:Telegram 的商业模式能否改写社交平台经济学?

ic_date 2025-11-06
博客列表

作为中国经济学教授,我想以大众化但具有分析深度的视角,为读者解读一款在全球范围备受关注的社交工具——Telegram,以及它所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。我们将从广告投入、付费订阅、加密货币支付、频道生态等多个维度,探讨 Telegram 如何可能改写传统社交平台经济学,并由此对行业、监管与用户产生何种启示。

一、社交平台经济学的传统逻辑

在我们进入 Telegram 的案例之前,首先回顾一下传统社交平台的经济学逻辑。典型的社交平台,如 Facebook、Instagram、WhatsApp,通常遵循以下几个特征:

  1. 免费使用,广告为主要盈利手段
    用户免费注册、使用,平台通过用户数据和流量吸引广告主,从而变现。平台越大、用户越活跃,广告收入越高。

  2. 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
    更多用户带来更强的网络效应:用户加入越多,他人加入动力越大;平台也可借此形成数据壁垒、生态锁定。

  3. 数据增殖与定向精准
    通过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,平台可以提供精准广告定向,提高广告主效益,形成良性循环。

  4. 内容生态与创作者激励
    平台吸引创作者或内容生产者,提供用户内容、提升用户粘性。广告收入部分用于内容生态的回馈或分成。

从这个角度看,社交平台的经济学可以简单理解为「免费用户+流量规模+广告主支付=平台收入」。这种模型运行良好,但也存在挑战:用户隐私、广告疲劳、增长边际递减、平台竞争加剧、监管压力增强。

二、Telegram 的差异化起点

Telegram 自2013年推出以来,就在若干方面与传统社交平台不同。以下几点可作为其差异化起点:

  • 强调隐私与安全:Telegram 强调用户隐私保护、加密通信、云同步等功能。 Untaylored+2Vizologi+2

  • 开放 API 与群组生态:Telegram 支持大规模群组、频道、Bot API,从而形成大量社区、内容传播机制。 Vizologi+1

  • 最初拒绝商业化路径:据公开资料,Telegram 曾表态“不打算盈利、永不出售、永不做广告”。 productmint+1

这些特点为其后续商业模式转型奠定了“与众不同”的基础。换言之:它一方面具备社交通讯平台的典型特征,另一方面具备与传统平台迥异的定位与用户预期。

三、Telegram 的商业模式演进:从“免费+无广告”到“多元变现”

(1)初期发展与资金来源

在平台初期,Telegram 的资金更多来自创始人投入及私人资金支持,而不是传统的广告或大规模商业化路径。 productmint+1 同时,Telegram 曾尝试通过推出区块链网络 TON (The Open Network) 及其代币 Gram 来筹资。 Waffle Bytes+2维基百科+2 但因监管问题,该项目被迫调整。 维基百科+1

(2)广告变现——“赞助消息”(Sponsored Messages)

随着用户规模扩大,Telegram 开始探索广告变现渠道。平台推出“赞助消息”(Sponsored Messages)功能,即在公共频道中插入广告,按照 CPM(每千次展示付费)计算。 productmint+1
对于广告主而言,这是一种“群组/频道+展示”的模式;对于 Telegram 而言,它是与传统广告模式相似但又更为精准、且保留用户隐私承诺的路径。
在2024 年,Telegram 还进一步推出频道广告分成机制:频道创作者(订阅者超过1000人)可与 Telegram 分享广告收入。 Contrary Research

(3)付费订阅与高级服务(Premium)

在广告之外,Telegram 推出了付费订阅版本:Telegram Premium。订阅用户可获得额外功能、更高限额、更快速度等“增值服务”。 productmint+1
这种模式使其收入结构不完全依赖广告,也较传统免费社交平台多了一条“直接从用户收费”的通路。

(4)加密支付与生态延伸

更具前瞻性的是,Telegram 将视角延伸至“支付+生态”层面。Telegram 与 TON 区块链生态的连接,意味着它有可能将盈利路径延伸到加密货币及区块链服务。 维基百科+1
在最新报道中,Telegram 已经与 TON 区块链体系存在深度结合,并将加密支付、钱包服务纳入其平台生态。

(5)平台生态向“超级应用”演进?

当 Telegram 具备通讯、频道、广告、订阅、支付、区块链、Bot 生态等多维功能时,它正有能力向一种“超级应用”(Super App)形态演进。这意味着其商业模式不再仅限“通讯+广告”,而是一条“平台+生态+交易”路径。

四、Telegram 模式对社交平台经济学的挑战与创新

Telegram 的演进路径,对社交平台经济学提出了以下创新或挑战:

创新一:降低广告主与用户之间的摩擦

传统社交平台广告,常常被用户视为侵扰、产生疲劳。Telegram 的“赞助消息”相对温和、仅在特定公共频道出现,同时用户付费订阅也可避开广告。此举减少广告引起的用户反感、提高广告体验。
此外,广告主可以借助频道创作者的“影响力”,实现内容贴近用户群、中间环节少,从而提升广告效率。

创新二:用户付费服务 + 用户高级体验

Telegram 通过付费订阅模式,为那些愿意为更好体验、更多功能、更多自由度的用户提供服务。这种“免费+高级付费”双路径,使平台收入结构更为多元,也避免只靠广告收入带来的风险。

创新三:支付与交易经济进入社交平台

当 Telegram 将加密支付能力纳入其平台生态,社交平台就不再仅是“交流”的媒介,而可能成为“交易”的场域。这意味着:用户不仅在平台上聊天,还可能直接完成支付、购买、微交易,平台由“内容+流量”向“交易+生态”转变。
在这个意义上,Telegram 的模式正挑战传统社交平台经济学:从“流量经济”向“交易经济”延伸。

创新四:平台内容创作者分成机制再升级

Telegram 为频道创作者开放广告分成机制,使内容创作生态能够更直接获得收入。这种机制在欧美社交、视频平台中早已普及(如 YouTube、TikTok,但社交平台中不普遍)。Telegram 的做法让“频道+广告分成”成为社交平台内部经济单元,有利于内容生态自循环。

创新五:隐私/安全立场与商业化的平衡

Telegram 一直以隐私、安全、去数据化为标签,这为其赢得了特定用户群体。传统社交平台往往因为数据使用、广告定向、隐私问题饱受诟病。Telegram 如果能在坚持隐私的同时实现盈利, 将在社交平台经济学中展现“非侵扰盈利”的路径。

五、能否改写社交平台经济学?——优势、风险与关键变量

优势所在

  1. 用户增长与规模潜力:Telegram 用户数已突破数亿,具备规模基础。

  2. 多元化收入路径:不仅广告,还付费、支付能力、区块链生态,使其收入结构更为稳健。

  3. 生态扩展能力强:频道、Bot、支付、内容创作、开发者平台,为平台增值服务和交易型功能铺路。

  4. 隐私与差异化竞争优势:在隐私敏感度提升的大环境下,Telegram 的定位契合部分用户需求。

潜在风险

  1. 广告变现规模仍待验证:虽然已有赞助消息、频道分成,但相对于传统社交平台的广告规模,尚未达到极端成熟。

  2. 付费订阅用户数可能增长有限:用户付费意愿有上限,而社交平台习惯免费模式可能形成惯性。

  3. 支付与加密业务监管风险:加密支付、钱包及区块链功能面临监管不确定性,可能为商业模式带来阻力。

  4. 内容监管与平台责任:Telegram 曾因频道、群组中存在极端、非法内容被关注。此类问题可能影响商业化信誉与监管合规。 arXiv+1

  5. 竞争加剧与平台疲劳:社交平台竞争激烈,用户注意力分散。Telegram 必须持续创新,否则可能陷入增长瓶颈。

关键变量与考量

  • 用户付费转化率:Telegram 付费订阅功能能否被足够用户接受,是能否从“免费模式”成功转型的重要指标。

  • 广告主与频道创作者生态的活跃度:频道内容质量、创作者激励机制、广告主投入意愿,决定广告分成机制的可持续性。

  • 支付与交易生态的启动与规模:若 Telegram 能成功将社交平台与支付交易结合,其商业模式便跃升至新的层次。

  • 监管环境与合规能力:在数据隐私、加密资产、广告监管增强的大环境下,Telegram 的合法合规能力至关重要。

  • 用户体验与信任维护:Telegram 若在商业化过程中破坏隐私体验、变现过度,可能流失核心用户,削弱其差异化优势。

六、中国视角的思考:对国内社交平台与经济学的启示

从中国视角出发,Telegram 的商业模式带来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启示:

  1. 社交平台不应仅止于交流,而应进入“交易+生态”阶段
    在中国,诸如 微信、支付宝 已经完成“通讯+支付+服务”的融合。Telegram 的路径说明,在社交平台中植入支付、交易、内容创作者经济,是下一阶段增长的重要方向。

  2. 用户付费与增值服务仍有空间
    虽然国内用户习惯免费社交服务,但在“更优体验”与“更高服务”上,付费仍可探索。例如高级订阅、创作者订阅、增值功能服务。Telegram 在这方面提前布局。

  3. 创作者与频道经济的空间更大
    国内社交平台创作者经济已盛行,但内容分发更多在短视频或直播平台。Telegram 的“频道+广告分成”机制提示:社交平台内部即可构建创作者经济,与传统内容平台分工可以模糊,对高校、公众号、社群运营者均有借鉴。

  4. 隐私保护、差异化定位成为竞争壁垒
    在国内社交环境,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已成为用户和监管重点。Telegram 的立场表明,如果社交平台能够在隐私保护上构成差异化优势,将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与忠诚。

  5. 监管与政策环境决定路径可行性
    国内在支付、加密、社交内容、广告合规方面监管严谨。Telegram 模式中加密支付、频道广告分成等在中国环境下可能面临制度限制。因此,国内社交平台在探索类似路径时需更审慎设计制度内合规机制。

七、结语:Telegram 的未来与社交平台经济学的新图景

回到我们文章题目:从广告到加密支付,Telegram 的商业模式**能否改写社交平台经济学?**我的判断是——有可能,但并非必然。它的模式已经展现了社交平台商业化从“免费+广告”向“免费+付费+交易+生态”的多维路径转变,但要真正改写主流社交平台经济学,还需要满足多项条件:

  • 足够规模的付费用户与广告主生态;

  • 成熟的支付/交易体系与合规制度;

  • 内容创作者生态的深入建立;

  • 用户体验与信任的持续维护;

  • 全球监管环境的协调与适应。

如果 Telegram 成功,那么它可成为社交平台经济学的新范式:用户不只是免费使用,平台也不仅靠广告赚钱,而是通过多元服务、内容创作者激励、用户付费、交易支付以及币/生态体系,实现“社交+经济”一体化运转。对于我们研究社交平台经济学、社交媒体商业化路径、数字经济转型的人而言,这不仅是一个案例,更可能是一个时代转折的窗口。

对于国内学界、产业界与政策界来说,Telegram 的经验提示我们:社交平台下一代竞争在于“生态深度”与“服务扩展”,而不仅仅是“流量规模”。同时,监管者也应预先思考:当社交平台具备支付、交易、加密资产能力时,其经济社会风险也在增强。

总之,Telegram 的路径虽然尚未完全成熟,但其“广告变现+付费订阅+加密支付”组合所折射出的社交平台商业化新格局,值得我们持续关注、深度剖析、并在中国语境中进行本土化思考。未来几年,谁能在社交平台经济学上抢占主动,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“生态平台赢家”。


相关文章